发表日期:2011-03-15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3659次
顾海良: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方法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顾海良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十一五”期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认为是“历史性变化”和“全面进步”。这不仅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队伍的壮大,更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显著提升。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在现阶段将其重点提出是适时的。因此,把这个创新体系的内涵做得再丰富些,非常必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其中的重大措施就是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等,将是哲学社会科学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如何结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被列入教育部2011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关键问题在于实施和落实。换句话说,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什么是“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给“创新工程”确立一个怎样的发展目标等。另外,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也是“创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着力于队伍建设,才可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出精品、出上品。“创新工程”既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进行大胆的借鉴,从而实现继承中的创新、综合性的创新。
“十二五”期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更好地走向世界,就必须更好地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文化范式进行体现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将哲学社会科学放到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学术创新就其本身来说包括继承性的创新、综合性的创新和原始创新。我认为创新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填补空白。大部分的创新都是继承性创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性创新是把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本领域的学术平台上竖起一座高峰,这也是创新,并且是高级别的创新;原始创新完全是填补空白的创新。这三种方式,我认为都是创新,都是应该提倡、应该鼓励的学术研究方法。
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三个方面,我认为,不可滥用“创新”这个词,但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太高不可攀。学术创新最关键的一点是科研方法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无数次事实已经证明,方法创新是理论创新、学科创新的先导,没有方法创新就不可能实现理论创新,没有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理论 体系创新。我们现在的学科观念不能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是仍然拘泥于现有的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更丰富、更新的研究方法,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外,还需要广泛地吸收国外的、各个学科好的研究方 法,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