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1-03-15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3783次
林汉达:让几代人受益的教育家
林汉达(1900─1972)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生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林汉达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历任民进中央常委、副主席和民进北京市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主任理事。
“博士有什么了不起”
20世纪30年代,中学普遍用三种英语课本:林汉达编的世界书局出版的本子;林语堂编的开明书店出版的本子;周越然编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本子。因为林汉达编的本子质量高、内容新,销路越来越广,竟然引发林语堂到法院提出控告,说林汉达的本子抄了他的。法院作出如下判决:林汉达胜,抄袭之说纯是诬告;内容新,中学教师和学生欢迎确是事实。
这场持续半年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国民党教育部里有一批留美派,如蒋梦麟、朱经农等,都是倾向林语堂的,并对林汉达施加压力。朱经农甚至说:“林语堂是博士,是美国留学的,你是什么?”林汉达和上海几个留美“教育家”谈起教育问题,他们似乎都是一派的,很看不起地说:“中国的教育家都是美国留学的,你没到过美国学过教育,你是不会明白的。”而且他们都把美
一个社会活动家
林汉达把这一时期报刊的有关新闻或文章都剪辑成册,取名《通缉与“辟谣”》。剪报中辑有《林汉达警局饬差通缉》、《林汉达被通缉说不确》、《法院指拘声中林汉达行踪之谜》等。剪报中还辑有林汉达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些报道。其中《文汇报》登有一则题为《继续五四光荣传统,制止内战维护主权》的新闻,文中写道:“在反对内战歌声中,热烈掌声中,林汉达登台致词,略谓:‘解决教师生活问题,先决条件为提高教育经费。教育费低,乃由内战而致,因此我们不得不制止内战。’又谓:‘昔日不平等条约准外人五口通商,如今竟送人四口通商地,是国家由次殖民地降为真正的殖民地,令全国人民痛心!’林汉达据此号召上海全体学生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制止内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高粱地里的讨论
林汉达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教育家,也是新语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教育家吴玉章第一次见到林汉达时,就对他说:“你所写的有关文字改革和新文字的书和文章,我都看过了,写得很好。没想到你还这么年轻,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后继有人了。”
林汉达极力提倡语文的大众化,这其中有一则他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看守高粱地的一段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周有光在他后来撰写的《跟教育家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一文中就曾有记述:
在宁夏平罗的远郊区,“五七干校”种了一大片高粱,快到收割的时候了。
停了一会儿,他问我:“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我开玩笑地回答。
他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
“你查过词典了吗?”我问。
“查过,好几种词典都没有。”他肯定地告诉我。――他提倡语文大众化的认真态度,叫人钦佩!
两位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文的大众化要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林汉达说,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从前有一部外国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如果改译《风流遗孀》,观众可能要减少一半。口语化就是要能“上口”,朗读出来是活的语言。人们常写,“他来时我已去了”。很通俗,但是不“上口”。高声念一遍,就会发现,应当改为“他来的时候,我已经去了”。规范化是要合乎语法、修辞和用词习惯。“你先走”不说“你行先”(广东话)。“感谢他的关照”不说“感谢他够哥儿们的”(北京土话)。“祝你万寿无疆”,不说“祝你永垂不朽”。林汉达进一步说:“三化”是外表,还要在内容上有三性:知识性、进步性、启发性。他们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讲演。
口语是最好的书面语言
林汉达多才多艺,他的通俗历史作品,曾创造了历史普及读物写作的一个高峰。为普及中国丰富的历史知识,他一生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大量通俗历史故事读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生前未及完稿、由曹余章续完的《上下五千年》,至今仍广为流传。
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任溶溶回忆说:“我有幸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认识
的确,林汉达的语言不但很规范,而且还很漂亮。虽然都是最浅易的大白话,但那有力的节奏,美妙的韵律,不知不觉就抓住了人,并足以让一代代的人久久回味。
林汉达写通俗历史读物有两个目的,一是想通过写历史故事纠正古人那些不对的观点。任溶溶说,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