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3-11-05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4239次
2013年11月党员、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
2013年11月学习安排表
学习内容 |
学习主体 |
组织者 |
《荡除“四风”为群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评论集粹)》 |
党员 |
党支部 |
《为民务实清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箴言)》 |
党员+教职工 |
教职工学习小组 |
当代复合型人才的楷模――追忆恩师于光远先生 |
党员+教职工 |
教职工学习小组 |
和谐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
党员+教职工 |
党支部或党小组 |
光明日报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党员 |
党支部或党小组 |
中国青年报文章:让学生具有真正的历史记忆 |
党员+教职工 |
教职工学习小组 |
附:学习材料
荡除“四风”为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能赢得民心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可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现象逐渐形成了“小气候”,“四风”便是集中表现。
的确,说官话套话、搞形象工程、进高档会所、大吃大喝等现象,哪一个不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哪一个不是脱离群众且为群众深恶痛绝的,又有哪一个不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呢?所以说,这“四风”不除,就会像四道无形的高墙,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不仅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还会左右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这“四风”虽然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我们也决不能放任其发展蔓延。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在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是坚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取得初步成效。现在是时候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了。只要我们决心坚定,浩荡的正风就一定能荡除歪风邪气。
如何对付“四风”?党中央有针对性地开了四个药方,即“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可以说,既有日常的“食补”,也有关键时刻的“药补”。俗话说,有病需要早治,但更要懂得“药补”不如“食补”的道理。如果能坚持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就不会落到必须要“治治病”的地步。
抓铁有痕坚决除“四风”,为民务实清廉见真功。荡除“四风”不是最终目的,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是最终指向。可以说,为民务实清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所以,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从党的性质宗旨和生死存亡的高度领会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坚决按照中央要求,不耍花样、不搞变通、不存侥幸,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民务实清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唯有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率领亿万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为民――强化宗旨意识固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所在。毛泽东同志认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因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和牢固的血肉联系,因此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获得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中得以确立并不断巩固。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为民是我们的本色所在。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权,其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毛泽东挥毫写下“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衡量标准,深刻道出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位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面对部分党员政治立场的丧失和宗旨意识的淡薄,我们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解决好党员干部“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常以敬畏之心倾听人民的呼声,常以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的感受,端正每个党员的群众立场,增强每个党员的群众感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始终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现阶段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是具体的,多元经济成分和多样分配方式导致了纷繁复杂的利益需求。现阶段,我们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积极适应当前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务实――真抓实干托起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一切美好向往的实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务实的精神。
“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1941年底,毛泽东曾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得以实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此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务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一步步实现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来推进科学发展。
不同的政绩观往往决定着务实的力度和工作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都应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都应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都应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官行之,民必效之。党的务实作风不仅关乎党的事业,还关乎社会的风气。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是全党同志以务实的优良作风引领了人民、感染了群众,从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我们必须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等现象败坏了政风,一些党员干部的“虚、浮、奢、假”的行为败坏了党风,对良好民风的形成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具体规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树立务实的作风,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让“中国梦”在社会每一个分子的务实进取中得以实现。
清廉――累积民族复兴正能量
以史为鉴,官员的腐败、政治的腐朽,会导致执政基础的动摇,产生阻碍社会前行的负能量,亡党亡国的悲剧将不可避免。打铁还需自身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我们要以干部的清正、政府的清廉、政治的清明,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发挥。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一个充斥骄奢淫逸之风的政党,是谈不上清廉的,也不可能兴旺发达。回望历史,当华侨领袖陈嘉庚分别接受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天壤之别的宴请时,他得出了“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的判断;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之际,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还要身体力行地勤俭办一切事业;我们不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继续艰苦奋斗,还要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诚恳接受人民的监督,用艰苦奋斗之风彻底扫除享乐主义等浮灰暗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党的健康肌体容不得任何腐败病毒的侵蚀,廉洁政治的土壤容不得任何腐败莠草的生长。保持清廉,就必须力除贪污腐败之疾。我们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我们要有经常抓、长期抓的恒心,切实做到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道路,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一系列防范机制、保障机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权力是把双刃剑。秉公用权,可以造福人民;以权谋私,就会祸国殃民。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运用权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不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必须不断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从而以纲纪严明的制度规范来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笔人:王?、古琳晖)
当代复合型人才的楷模――追忆恩师于光远先生
2013年11月04日15:24 来源:北京日报
编者
于光远先生走了。这位“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者”(何祚庥语),养成了“无时不思、无日不写”的习惯,其一生著述多达数千万言。他的去世,于学界,永远少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于本刊,则痛失一位不可多得的作者。于老生前曾多次接受本刊的约稿,他在本刊发表的文章中,既有宏篇大论,如《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时代》等,又有短小精悍的学术随笔,如《笑话的力量》等,还有颇有新意的《我正在研究“生长老病死”问题》等。从他的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管窥其研究领域之广阔,其学术见解之深刻,其治学精神之严谨。
前不久,我的恩师于光远先生走完了98年人生之路。作为他的第一届哲学研究生,我撰此拙作,不只寄托思念,还借此呼吁社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如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的现实课题。在我的心目中,于光远先生可谓复合型人才的楷模。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于光远先生被学界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主要是基于他“学识渊博,学贯‘两科’”(龚育之语)。他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辞书学及休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一生笔耕不已,留下三千多万字的近百部著述。其实,他不只是个学者,还是个坚定的革命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于光远先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与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同班。他对物理学研究很有天赋与功底,其导师周培源于1936年赴美,曾带有几篇学术论文,请爱因斯坦过目指正。其中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就为于光远所著。若那时他去美国,肯定后来也能成一位大物理学家。但当时日本已入侵华北,为了救亡图存,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一・二九”运动,又加入中共,转赴延安,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关注政治经济学与自然辩证法,他将恩格斯德文版《自然辩证法》翻译成了中文。新中国成立后,他主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成为广泛使用的教科书。
我作于光远先生的研究生时曾听他讲过:有次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访华,他约钱三强陪坂田昌一在颐和园游湖。他对日本友人说,当年大学毕业时,他同钱三强约定,一个出国深造物理学,回来搞建设;一个去延安参加革命,创建新中国。如今果然异途同归,一起建设祖国。这令日本科学家无比敬重,钦佩不已。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年中国青年的理想与担当。
“文革”中,于光远先生虽然受到严重冲击,却从不放弃研究。当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他又被吸纳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成为政治写作班子负责人之一。“文革”结束后,他直接参与真理大讨论,参与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重要文件的起草。1988年,他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成为当时十大经济名著之一。1992年,他写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引领理论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气之先。
于光远先生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社会活动家。他不断提出新课题、新点子,开拓新领域、新行业,倡导成立各种学术团体。记得多年前,他因患上癌症住院,我去看望他时,感觉他的病房简直就是个“社会沙龙”,每天各式人物来访不断。他仍思如泉涌,各种点子、主意、观点,信手拈来。其思绪之活跃,兴趣之盎然,哪像个重病的老人?!可能正是由于他身上的这种力量,使他战胜了癌症。
于光远先生自称是个“杂家”。实际上他是个全方位的大杂家,也即当今所倡导的复合型人才。我从他身上总结出五个“贯通”:一贯通文理。中国大学文理分科森严,甚至从高中就开始。其实真理、知识、智慧是不分文理的。我在北大读了六年制生物系,毕业后又转到哲学系读他的哲学研究生三年,才渐渐消除文理的界限。惟有如此,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二贯通东西。人类有史以来几千年中形成的东西方两大文化,各有其优缺点。我们惟有贯通东西两种文化,知此知彼,才能融合再创新。三贯通古今。当今世界,是人类近几千年文明史的延续与发展。不懂昨天,岂知今日。我们惟有通今博古,古为今用,才能由古到今,弄清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把握未来。四贯通知行。有些学者常脱离实际,知多行少,不接触群众,不参与实践。有些实干家,不爱学习理论,单凭自我经验,实践中充满盲目性。惟有贯通知行,将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依仗理论指导,才能发挥聪明才智。五贯通天人。人是从大自然中走来的,也将再度回归大自然中去。惟有贯通天人,才能正视生死,泰然处之。可以说,于光远先生就是这五个“贯通”的成功践行者。
和谐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邓福庆
2013年10月25日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梦的目标和内容,蕴含着价值取向,包含着道德规范,体现着文化判断。其所勾勒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体现着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思想内核、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证和导向作用。和谐文化建设构建了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根基。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梦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和向往,具有中国特色,又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成分和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会贯通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保证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传承延续,同时也保证它的建设发展的实践永远不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由此,才能保证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想所规定的方向和道路,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凝聚和支撑作用。和谐文化使更多的人凝聚到中国梦这面旗帜周围,给人们以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同时,和谐文化能够引导人们将个人聪明才智凝聚成为社会整体的智慧,激发人们实现中国梦的热情,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此外,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能够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无形而强大的、永恒的和无限的智慧资源和精神动力。
建构和引领作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一方面是通过经济建设不断增强国家的物质实力,创造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理论思维不断拓展深化,对中国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实现中国梦,首先需要科学认识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中国梦,需要抵制、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倡导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爱国、理性、敬业、诚信、友善等准则与行为,内化人的和谐精神,营造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稳定和调节作用。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谐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宏观上的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调节利益关系和化解矛盾,凝聚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情绪,形成符合实现中国梦要求的舆论合力。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不断发展,这既是和谐文化建设自身的责任与功能定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相融合的结果。
促进和激发作用。和谐文化建设在促进和激发实现中国梦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往往在不经意间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想象力、思想的灵感活力、创造创新的意图愿望、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力量。这些主观内在的东西一旦被激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个体的力量汇聚成全社会的力量,文化的精神的力量转换成为物质的现实的力量,中国梦就是在这些力量推动下一步步实现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和谐文化建设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先进的思想、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规约了人们的行为,理顺了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促进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哈尔滨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谐文化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批准号12B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3年10月29日08:22 来源:光明日报
王晓晖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思想武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必须编译好、学习好、研究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现在,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形势下,以认认真真的态度、温故知新的精神深入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者在文中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原原本本地读原著,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二是把学习经典著作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经典著作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四是把学习经典著作同研究回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李培根:让学生具有真正的历史记忆
――被忽视的大学责任(下)
2013年10月17日09: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对过去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具有历史的记忆。习近平同志最近说过,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我们肯定不是对自己的历史完全没有记忆,只是对我们自己历史上的错误、丑陋、耻辱等,时常缺少深刻记忆。让学生记住历史,不管是荣光还是错误,大学有其特殊的作用和责任。
审视大学对历史的记忆如何,不妨先看看大学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中国大学对自身历史的记忆,更多着眼于过去的成就或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那当然值得记忆。但还有一些,却被淡忘了。中国有五十年以上历史的大学不在少数,这些大学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时,差不多所有的大学都存在其著名教授和学校领导被羞辱、被迫害的例子。虽然说,那种行为有当时的社会原因,但种种野蛮出现在大学中,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又如,有一些大学对学校出现的学术诚信问题或其他不端行为尽力捂住,生怕影响学校声誉。诸如此类的事,有几所大学“记得”?其实,留下记忆的重要性,远不在于记住事件本身,更在于那种记忆其实就是一种人格教育。
世界上有些国家及其大学对历史的记忆值得我们借鉴。可以看看德国人是如何对待历史上耻辱和错误的记忆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在1837年发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七名教授因反对汉诺威国王废除宪法之举而被驱逐出校,哥廷根大学让她后来的千千万万个学子记住了这一耻辱。2000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赔偿基金法案”,成立了“记忆、责任和未来”基金会,专门负责对二战纳粹党劳工的赔偿。时任总理的施罗德,还把纳粹强制劳工称作德国历史中“痛苦的一章”。这些行为都得到世界的赞赏。相形之下,日本某些政客缺乏历史耻辱的记忆,是多么令人生厌。
对历史的记忆,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其实,不管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有知道历史真相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重要时期(如三年饥荒时期、“文革”时期)的历史真相,别说年轻人,就像笔者这样年纪的亲身经历者,都所知有限,因为当初自己亲身经历的,毕竟只是局部的一点情况。至于现在的年轻学生,所知则更有限了。仅以“文革”为例,即使我们党彻底否定“文革”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有不少年轻人对“文革”缺乏充分的认识。我问过不少大学生,对“文革”是什么感觉、有什么看法,多数同学的确都说“文革”不好。当我再问究竟如何不好时,回答各异,却少有深入见解。还有的只是听说不好,但说不出具体什么不好;极个别人甚至觉得“文革”也挺好,不是大民主吗?对于给咱们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文革”,很多年轻人没有感觉,甚至极少数年轻人竟对之有某种依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此,大学该有何种反思?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看看我们的教材,对“文革”十年的劫难,只是寥寥数语,虽然否定,但由于太抽象,既缺乏对众多人和事的具体真相的描述,又缺乏本质的分析,如何能让学生对“文革”有清晰的认识?
要让学生对“文革”真正有记忆,不仅让他们多知道一些的事实,还需要让他们知道“文革”错误的本质,理解产生“文革”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学生多了解一些“文革”中那么多人受迫害的情况,他们就能知道对人的蔑视多么可怕;如果学生多了解一些大串联、大字报等情况,他们就容易理解那种民粹式民主的荒唐;如果学生多了解一点人们那么容易被煽动,他们就知道个人迷信多么可怕;如果学生多了解一些那时残酷而诡异的斗争,他们就可能知道道德在无约束的权力面前多么不堪一击!对“文革”真正的记忆,就在于在对真相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思索人的意义、民主的意义、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意义!
认识“文革”不是为了清算个人,而是为了彻底消除产生“文革”的社会机制和改良产生“文革”的社会土壤。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了文革,知道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彻底否定了那一段历史,学生认识的肯定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党,一个实事求是的党,一个充满自信的党,一个值得信任的、能够领导中国崛起的党。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文革”并对“文革”有真实感受的人,将逐渐离开大学讲台了,大学和社会又将如何让年轻的一代对“文革”具有真正的记忆?
对过去的责任,说到底还是为了未来。记住过去的痛楚和丑陋,无非是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无非是给予咱们国家对过去社会病的免疫力。
是否能对过去与未来负有责任,恐怕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产生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而这个责任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万万不能回避的。不尽到对过去与未来的责任,不可能是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大学大概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梦”。故中国大学能尽到对过去与未来的责任,那是社会之幸、国家之幸,当然也是大学自身之幸!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