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2013年12月党员、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

发表日期:2014-01-09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4236次

201312月党员、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

 

201312月学习安排表

学习内容

学习主体

组织者

《荡除“四风”为群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评论集粹)》

党员

党支部

《为民务实清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箴言)》

党员+教职工

教职工学习小组

当代复合型人才的楷模――追忆恩师于光远先生

党员+教职工

教职工学习小组

和谐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党员+教职工

党支部或党小组

光明日报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员

党支部或党小组

中国青年报文章:让学生具有真正的历史记忆

党员+教职工

教职工学习小组

 

 

 

附件:学习材料

 

隐性知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左欣

 

2013101210:47   来源:吉林日报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引起了心理学、社会学乃至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它区别于显性知识,难以明确表达,不像显性知识一样能与人共享。近些年,隐性知识逐渐引起教育学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关注。原因在于隐性知识是科学和知识创新的原动力,是培养人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培养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代迫切的需求。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中的主力,更是肩负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实力的艰巨任务。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大学如何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

 

隐性知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首先,隐性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以知识为前提,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人类思想飞跃的特殊形式,创新在人们的创意活动中体现出来。隐性知识能够让人们预感到某种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然后去努力寻找,找到了就是具有创新性的发现。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人的积极思考,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它的转化和传递本身也是知识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超越其原有的边界,获取新的场境和世界观,进而形成新边界的新知识,成为个人的新能力。其次,隐性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创新思维形成的根本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与精髓。从隐性知识的角度分析,新知识隐性的内涵越多,提供新暗示的机率也越大,人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正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隐性认识的获得和显性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系统思维过程,隐性认识与思维的创新性是内在统一的,而隐性认识特有的创新性能启发人们理解系统思维的创新性。依据隐性认识的研究成果加深人们认识系统思维的层次性,并注意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发挥创新性思维。最后,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目标。人作为实践动物,创新存在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述性和高度的个体性,人们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到创新的本质,并将其显性化,成为人们共享的显性知识。比如大学生学习机械理论知识,只有去工厂实践,去做一做,才能清楚其中隐含的理论深度,感悟和总结出老师没有讲过的新东西,再告诉别人,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创新过程。

 

隐性知识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途径和方法

 

利用和探索多种渠道开发和提升隐性知识,使大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显性化。在有效的实践途径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第一,通过科技竞赛,鼓励科学研究。举办各种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尝试,学生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思路在科学实践中交汇、碰撞,从而不断提出新问题,有新的发现或发明,把研究实验向前推进,这一过程蕴涵着学生们不断获得和生成对自身有用的隐性知识,在将其显性化和共享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第二,在隐性知识共享的良好环境中,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开放实训中心。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创新项目里,这些项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鼓励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隐性知识后,根据本人的能力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项目研究本身就是知识共享互动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知识,成员之间自由提出意见、表达感受。低层次的项目,旨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专业兴趣,初步培养创新意识;中高层次的综合型和设计型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要呈现出大学生获取的隐性知识和创新能力,在设计项目方案、数据采集、实验结果分析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强化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训练。

 

学习发扬蒋南翔教育思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陈吉宁 胡和平

 

2013年来源:光明日报

 

蒋南翔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切缅怀南翔同志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

南翔同志于1913106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起草的《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中喊出了爱国学生的共同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些工作在学生运动中有着重要影响,为唤起全国学生和民众奋起抗日救亡作出了很大贡献。19363月,任上海市学委江湾区区委书记。是年秋,任北平市学委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翔同志历任北方局青委委员、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南方局青委书记、中央青委委员、宣传部长、东北局青委书记、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教育局局长、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校长、东北局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团中央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211月,南翔同志受中央委派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6月当选为校党委书记。19539月起,先后任北京市高校党委书记、北京市委常委兼高校党委书记、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组书记、高教部党委书记,仍一直兼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14年间,南翔同志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创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引导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学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高度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创办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一批高技术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治、业务、生活上关心爱护教职工,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促使清华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迅速发展为高水平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他主持校务期间,清华大学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1976年起,南翔同志历任天津市委书记、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依然十分关心清华大学的改革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南翔同志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南翔同志的一生,是理想坚定、对党忠诚、为真理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热爱教育、热爱青年、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是忘我工作、清正廉洁、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南翔同志是清华人的光辉榜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认真学习弘扬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学品格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令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蒋南翔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本指导,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性质、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彰显了实事求是、唯物辩证、以人为本等哲学品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实求是,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和根本思想方法。南翔同志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陈云同志赞扬他“一生唯实求是”。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根据经济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提出“大政治”“小政治”的观点,推动了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根据学生思想实际提出“上三层楼”的政治要求――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当时全面学苏的情况下,他认为学习苏联经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建新专业、搞新技术,指出“兼办理科和工科,未尝没有好处。”坚持因材施教,强调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并在清华实行“长学制”。贯彻我们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提出“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强调正确处理“猎枪与干粮”关系,推广“真刀真枪地作毕业设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倡导“基层出政策”,认为对上级指示要结合     

学校实际进行“翻译”,对错误思潮敢于“开顶风船”,强调“当别人头脑发热时,我们要冷一些,不要随大流。”

辩证全面,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强大哲学武器。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分析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南翔同志自觉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处理各种矛盾,指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认真贯彻“又红又专”方针,引导学生在政治上做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和服从国家分配“两个拥护、一个服从”。邓小平同志曾谈到:“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的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南翔同志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用“三阶段,两点论”分析对待学校历史。他善于把唯物辩证法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强调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需要与可能等关系,坚持高校应该“重点发展”;强调从主客观关系上分析人和工作的关系,提出“不是人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人”;强调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指出“一个人有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是妨碍而是有助于他的专长的发展”;在指导屏蔽试验核反应堆等科研工作时,提出“建堆树人”“尖端分解为一般,一般综合成尖端”等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哲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南翔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和人民特别是对青年抱有最深厚的感情、最真挚的热爱,“像园丁栽培花木那样”精心耕耘,努力培养“思想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强调教师和职工队伍“两个车轮”并重,主张“团结百分之百”。他多次引用老校长梅贻琦关于大师、大楼的名言并赋予新意,指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师应当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重视发挥业务骨干作用,认为全校的教授、副教授“108将是学校的稳定因素”,鼓励他们在政治上“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两种人会师”。密切联系师生,善于总结基层经验,创建了“表扬先进集体”制度;正确认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指出“加强党的领导也就是加强党和非党的合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求领导班子做“不漏气的发动机”。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纪念南翔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哲学高度认识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及一系列重要问题,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蒋南翔教育思想,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到办学实践。教育本质论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要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办什么样的大学等问题。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生产劳动(服务社会)辩证统一,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教育本质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建设人才、科技、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我们要正确把握办学的方向和质量关系,协调好追求世界一流和服务国家战略“两个战场”,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项任务”,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清华精神,大力提高办学质量,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另一重要问题,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蒋南翔教育思想是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的辩证统一,强调既要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又要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建一流,加快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教育发展观是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求大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创新、勇于实践,是蒋南翔教育思想对于大学发展问题的鲜明回答。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战略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学术评价、资源配置和行政管理等综合改革,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学校的先进生产力,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精神,切实增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推进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像南翔同志那样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而不懈奋斗。(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梁柱:小议毛泽东读史

2013110810:46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像他那样熟悉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就是在近代的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这个说法并不过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悉心研究,并不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更不是那种纯书斋式的研究,而是为了把握中国的特点,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把他所熟知的古代民本思想改造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的思想。马克思说:“只有人民对外完全独立并且组成自己的国家,才谈得上人民的主权。”在实践上,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争得了人民民主。在思想上,他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他在这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生动而深刻的论述,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批判吸收,并在全新意义上加以解释,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捍卫和发展人民主权,跳出中国历史上“兴?亡忽”的周期率,也就成为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常思考并力图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的许多著作、谈话、文稿、批注中都留下了他对此思考的痕迹,其中,也有他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及历史经验的记录。例如,他不止一次提到西汉初贾谊的名文《治安策》,称之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是一位有独立见解且敢于直言的年轻人,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曾提出:“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他看到汉初社会奢侈之风已起,豪强掠夺造成社会不稳定,因而提出要百官清廉和农业为本,以求得长治久安。毛泽东很重视这两点,认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仍然值得大家注意,他要求高级干部要多读几遍《治安策》。毛泽东还很重视贾谊的另一篇论文《过秦论》,这是贾谊纵论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为汉文帝改革政治、克服社会弊端提供历史借鉴。意思是说:秦王在统一六国时,可以用暴力取得成功;统一天下之后,就应该顺应人民的意愿,施行仁政,才能保住天下。而秦始皇对人民施以暴政,所以很快被人民起义所推翻。毛泽东很重视贾谊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并专门在批注中加以引用。

1967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向领导干部推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说赵太后》在论及众诸侯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住王位的原因时说:“比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要观点,说明执政者要有功于民,有劳于民,并要教育子女不能持“无功之尊,无劳之俸,以守金玉之重也”。毛泽东是从防止和平演变、维护人民主权这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问题的高度,来批判地吸收上述民本思想的观点的。

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都博引历史典故,谈论历史人物,而他关注的焦点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建国以后,他经常思考如何能够使党和国家防腐拒变保持人民政权纯洁性的问题,他经常从包括民本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中引出新义,教育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忠诚地为群众办事,防止成为骑在老百姓头上的“新贵”。

(作者: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