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2014年9月19日党员、教职工学习材料

发表日期:2014-09-17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4078次

(1)    党员学习篇目: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新华网北京22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2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2)教职工学习篇目:

熊澄宇:在交流和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2014091616:25   来源:《求是》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明是长期延续而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始终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虽然遭遇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一段低潮,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今天仍然在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受众群,13亿大陆人口加上台港澳和海外华人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圈,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群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影响,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东亚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并不排斥,对其中的先进部分一直持接收和包容的态度。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表现了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文化多元化的平台上,与世界各国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对话,追求并存共荣,共同发展。这是一个走着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的东方文明古国,正是它赋予我们充沛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面临复杂的世界文化现状。虽然多元化呼声高涨,但西方文化的强势覆盖也越来越明显。面对这种挑战,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对此,中国也需要研究积极的应对战略。目前,国际文化交往和学术活动中的议程设置和话语权由西方国家主导。学术评估体系、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七大文摘和索引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全球50家文化媒体娱乐公司掌握了当今世界95%以上的文化市场,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垄断。全球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节目,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北大有位教授曾经统计,从1900年到2000100年间,中国全文翻译的西方学术著作将近10万册,但是西方完整翻译中国的书不到500册。与这个数字相关,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个数字是:公元1894年,就是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每年要翻译70本中国的著作,1894年以后到191116年间,日本翻译中国的书一共只有3本。

这些数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国力衰败的时候,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会下降,在文化心态上也会产生崇洋、自卑、封闭等摇摆心理,对自己的文化就会不自信,文化因此成为涉及国格尊严和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上升以后,对文化力量的需求会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在这个进程中,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我们要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因为只有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文化现状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详细阐述了三个原则: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习近平主席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的阐述,为我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国文化发展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提炼精神价值。就是要进一步提炼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认同与向心力,使之对内具有凝聚作用,对外具有呈现功能,让人们由文化认同达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炼精神价值的核心是提炼和培育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有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不断与时俱进。当前,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是增强价值观自信。在价值观的传承、提炼和升华的同时,还要加强行为规范的建设,从法律、行政、道德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入手,实现全民族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其次,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强调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的关系。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全面梳理与提炼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弘扬那些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同时积极探索和设计有益的和可行的文化制度,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我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的科技平台,促进以中国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开发。激发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支持我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关注中文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互动,对那些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内容产品,要通过相应措施给予专项支持与帮助。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建构与交融中,塑造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

世界文化是在多元互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与其他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