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4-11-03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3954次
习近平的教育观:公平、立德、改革,方能人生出彩
2014年06月26日07:5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后,在全国两会上,在教师节慰问信中,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他从教育公平、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让我们从总书记的这些观点中来探寻一些脉络,把握住“人生出彩的机会”。
【精彩表述・重视教育】
“我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回应人民期待 学有所教”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2013年9月9日)
“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23日至24日)>>>查看详细
【精彩表述・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3年2月24日)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2014年5月4日)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习近平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2014年5月30日)
【精彩表述・教育改革】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
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9月30日)
“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
“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2013年10月23日)
“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走出一条有利于高端军事人才成长的新路子。
――习近平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视察(2013年11月5日)>>>查看详细
“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少先队组织要更好地为少年儿童服务。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习近平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2013年5月29日)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2013年9月25日)
“平等教育 跨文明的教育”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这就是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初衷。”
“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查看详细
“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多往新疆投”
“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多往新疆投。”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5月28日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原创)
现今,教育界的“模式风”越刮越烈,大有“不学‘模’无以言、不学‘式’无以立”的态势。你要不懂三两个“模式”,还真跟不上“潮流”,甚者,还会被人贴上“后进”的标签。这股潮,这阵风,真的是教育所需吗?还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式的一场泡沫? 我不禁要问:有人愿意或喜欢做一板一眼、肌肉僵硬、凡事都对照“操作说明书”的熟练工吗?这种形象,就如同卓别林影片中的扳钳工一样,不仅滑稽,而且可悲。我以为,教育教学本是活水,本有生发之气,本应“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哪里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执此之见,本质上都是对教育规律的漠视,是对教学本身的误读。 我的理解之一,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是一种模式就可以应付得了的流程。 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说:“小学课堂比中学课堂有更多样的教学活动,小学教师时常改变学生分组的形式,甚至偶尔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学教师很少在他们的课堂里针对学生个人需要进行教学。”这与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与成因也是吻合的。无论是我们平日所看到的常态课,还是各种“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确实也是小学的课堂远比中学的课堂热闹,初中的课堂又比高中的课堂热闹。 我们总认为这是因为小学生天真淳朴,中学生老成成熟,加之小学教师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擅长“煽情”的缘故。其实,很少有人反思中学课堂暮气沉沉的原因是教师思维僵化、创造力的缺失的某种反映。 我们都是做教师的,许多时候,总是会对一堂课做这样那样的预设,结果当我们临场了,这些预设往往是用不上的,更多的倒是在与学生和文本的互动中产生出我们原本根本没有想到的一些火花。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及时捕捉住这些火花,在与学生的碰撞中产生某种美好的教育意蕴。这个过程,才是所谓的“教学”,它是一种创造。 可能是因为“某种困难”和“不想做”的缘故,或者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使得我们总是希望从其他学校和其他老师那里直接拿来一种可以复制或操作的模式与方法,然后“以静制动”,顶多作些局部改变,或者“依样画葫芦”,试图以此“摆平”一切。很显然,这种“一劳永逸”的教育哲学必然使教学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我的理解之二,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是在某种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展开的。 教育教学需要技术,也需要理论,但是技术与理论的应用不应该是机械的和固化的,即便是教育哲学也是如此,它所揭示的也只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规律和原则其实就是一种大方向,而不是具体情境与细节。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动总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展开的。诚如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里所言:“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情境而且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 比如,我们每天活动的校园和教室,其中的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无时不刻不在变化着。尤其是我们面对的那些孩子,他们的遭遇与心境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当然,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甚至每个时刻的遭遇和心境也是不一样的,而教育的时机就处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这种变化的情境需要相应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教育时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所谓教学机智,就体现在我们是不是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间,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行动,甚至是有意识的“不行动”。这个时机的把握,除了有一个教育的维度,还有一个“儿童的维度”,即善于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看问题,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条件和尺度。 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尽可能地搞清楚,我们面对的具体的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有些怎样的遭遇,他的家庭背景如何,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怎样,等等。如果我们不管不顾,盲目仿效某一模式,那么所有的教学都可能劳而无功,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情境不是“创设”的,而是基于当时的具体情形的,其特征就在于它的“活性”和“灵性”,若是我们总想把情境也固定下来,它就成了模式的翻版和变形了。 “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是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过程。”(马克思?范梅南)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自然会不顾教学情境和具体学情,而是按着某种模式,生搬硬套,将学生、将学习死死地摁在某个固定的轨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