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周党员学习材料

发表日期:2015-05-15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4264次

关于开展向汪明如同志学习的通知

 

各党支部:

最近,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石泰峰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学习宣传汪明如同志的先进事迹。现就我院开展学习作出如下通知:

一、各支部于57日前分别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讨论会。通过学习,要让广大党员知晓汪明如同志的事迹,深刻理解汪明如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中要鼓励党员积极发言,畅谈感想。

二、各支部要认真策划、组织,确保学习生动有效,并于 510日前报送集中学习照片4张。

苏州技师学院党委

2015428

附件1

汪明如简介

汪明如,男,张家港市杨舍镇人,19647月出生,1986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作局副局长、张家港市杨舍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杨舍镇赵庄社区党委书记。20141229,汪明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汪明如同志20085月担任赵庄村党总支书记(20139月撤村建居后任赵庄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对党忠诚、为民造福、敢于担当、严于律己,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责任和担当,是新时期我市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

 

附件2

汪明如事迹

 

身边的焦裕禄――追记张家港赵庄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如

 

  20141229日,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赵庄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如病逝,年仅50岁。

  整个村子仿佛失去了主心骨,沉寂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

  “10年前,汪明如放弃年薪百万的‘金饭碗’,回到家乡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让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变成了殷实幸福的小康村。”张家港市委常委、杨舍镇党委书记张伟告诉记者。

  生命的最后时刻,汪明如是这样度过的:去世前15天,以晨练为借口,跑到工地视察工程进度;去世前9天,在村委会认真核对村民年终分红账目;去世前一天,为第二天的村年终总结大会作准备;去世前3个小时,仍反复念叨“开会、分红、慰问老党员、探望孤寡老人”四件事。

  “人活在世上,钱是挣不完的,官是当不到头的,我只想用有限的生命为乡亲们谋幸福。”病榻上汪明如微弱却蕴含千钧之力的话语,犹在耳畔。

  “决不能让赵庄村民一辈辈穷下去”

  赵庄村是一个城中村,汪明如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2004年,在外经商年薪百万的汪明如回村工作的消息震惊了父老乡亲:放着“金饭碗”不要,回来作甚?

  “我也吃过苦、受过穷,是故乡的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做人要知恩图报。”这是汪明如的答案。

  当时,赵庄村负债980万元,人均耕地不足两分,是全镇最穷、环境最差、人心最散的行政村。

  “决不能让赵庄村民一辈辈穷下去。”经过无数次摸底调查,汪明如果断决策,抓住全国在张家港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的机遇,把村级经济发展重心从“村村冒烟”的小工业转向配套城区拓展的三产服务业。

  城乡一体,农村变社区、农民转市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满了顾虑和质疑。“当时明如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是多方奔走找资金、跑项目,盘活土地发展三产;一边是走家串户做村民思想工作,把民心安定下来。”妻子许淑英说,那段时间,丈夫几乎每天奔波到凌晨三四点,脚上磨出血泡也浑然不知。

  呕心沥血的付出,赢得了百姓的信任。2008年,汪明如被推选为赵庄村党总支书记,“三产富村”的思路更加明晰。

  他带领村民“腾笼换鸟”,用土地置换门面房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

  他引进市场化经营理念,以“项目兴区”加快推进股份合作公司经济化运作;

  他无数次掏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贫困农民发展生产;

  …………

  10年来,汪明如踏遍了赵庄村每一寸土地,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先例。村民说,他像是一台永动机,有使不完的劲儿。

  靠着这股劲儿,赵庄村逐渐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村里净资产增加到1.62亿元,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8763元,老年人福利较10年前增长了15倍,百姓生活翻天覆地。

  然而,病魔悄然来袭。20143月,汪明如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与其躺着等死,不如用余下的生命做些新的尝试。”没有过多的消沉与悲伤,病榻上的他开始谋划赵庄村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

  许淑英说,身体状况好些的时候,丈夫白天照常去村里工作,晚上坐在书桌前看材料、写规划,后来体力不支无力下床,就把电脑搬到病床上继续写,再后来连键盘也敲不动了,就口述,让她用录音机录下并整理出来。

  “随着癌细胞的扩散,疼痛越来越强烈,他不停地转换姿势,而每换一个动作又会引来更大的疼痛,他就用一只手死死掐住另一只手的虎口,极力克制疼痛造成的面部肌肉痉挛。”许淑英说,那段日子,丈夫总是久久凝望着窗外的村子,沉思良久,直到天亮。

  在一夜夜的沉思中,在那张窄窄的病床上,汪明如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份文件――《赵庄村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描绘的是村兴民乐、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规划书扉页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许淑英不能自已:“他多想生命再长一些,亲眼看到每一项规划变成现实。”

“你生长在田园身旁,烂漫着青春的荣光;你依偎在港城南方,奔放出都市的模样……”这首《赵庄,你走在春天的路上》唱响了希望和期盼,老百姓说,是汪明如让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

“共产党人就是要为百姓谋幸福”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汪明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7户困难家庭要办低保、39860周岁以上老人要村里支付参保、聋哑夫妇荣金荣又生病了,要给他们报销医疗费……”这样的民情日记,汪明如整整记了17本。 

许淑英说,丈夫记不得自己的生日,也总忘了对家人的承诺,但赵庄村1152户人家4211名百姓的情况,他却一个不落地刻在脑海里。他总说,百姓百姓百条心,只有把百条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办好事情。

2007年,赵庄新村安置分房,村民发现原来规划的人防设施没有了,有些不满。汪明如先后8次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同时多次与镇政府协调,最后政府不仅装上了人防设施,还将安置房的价格每平方米降低了120元。

扩建新建卫生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站、村(居)民合作医疗实现全额补贴、为困难群众捐款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从一项项惠民工程,到对父老乡亲逢难必帮、逢病必探,汪明如可谓“不吃百家饭,操尽百家心”。

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打知道汪书记得了胃病,赵庄村老年过渡房里的老人每天争着煮白米粥,好让路过的汪书记暖暖胃。一碗粥,熬出的是老百姓和基层党员干部之间的亲密无间。70岁老人谭惠英说,在汪书记的帮助下,全村孤寡老人无偿住上了老年过渡房,每年能领到2500元福利金,棋牌室、健身房的老年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老人们不仅生活无忧,精神也有了依托。

对百姓掏心掏肺的汪明如,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他与村干部“约法三章”:坚决不搞暗箱操作,坚决不取非分之钱,坚决不做人情工程。

有一次,一位村民看到村里的拆迁过渡房空着,就找到汪明如,寻思凭借老朋友的交情,让汪明如出租3间给他弟弟开棋牌室应该不成问题。不料吃了个闭门羹。“过渡房是专房专用的,是留给动迁百姓急用的,我们怎么能干这种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汪明如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工作中的汪明如还练就了一种本事――见缝插针。村干部徐建洪说,为了把最好的地段腾出来发展“三产”,汪书记对办公条件“抠”得很。村委会办公区10年搬过4次,废旧的工厂租过,小区的车库挤过,向其他村借过,最窘迫的时候办公室5平方米放了3张办公桌。但汪明如一再告诉村干部,工作条件可以糙,但工作必须细。

在汪明如当村支书的十年里,赵庄村没有一人上访,未发生一次聚众事件,还被评上了省级文明村。

“癌细胞扩散至脊髓,汪书记情况危急,急需大量用血……”20141226日,抢救室传来的消息让赵庄村村民慌了神,他们在第一时间冲到医院,撩起袖子争相献血,一时间,医院门口排起了一条长龙,上千村民探着脑袋焦急地等待着。澳洋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蒋向阳说:“那天来献血小板的人数,打破了医院几十年来的单日纪录。”

“共产党人就是要为百姓谋幸福,才能无愧于党性和良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汪明如用一心只为百姓苦乐酸甜的真诚,在党和人民之间筑起了一条血脉相连的纽带。

“人生就该荡气回肠走一遭”

没时间去想生与死,汪明如开始和生命赛跑。

无力下床,病榻上的汪明如就要求村干部每天向他汇报村里的情况,还常把工作写在纸条上,让前来探望的人带回去。

“皱巴巴的,上面都是他的汗。”去得最多的村干部邓敏毓,翻着带回来的大大小小的纸条,说自己好多次都想悄悄藏起床头的纸和笔,“汪书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脸煞白,虚汗直流,着实让人心疼”。

“这是汪书记最后审核的账目表,他仔细核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手脚无力,写不好字,他很着急,在纸上练了又练。”邓敏毓说他知道书记的脾气,只能一边强忍着泪,一边帮他按着纸,“最后他用近两分钟的时间,颤颤巍巍签下了字。”

面对死亡,拼命去争取的竟不是生命。这背后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

许淑英说,或许她懂。病中,汪明如好几次请求妻子带他出门走一走,他总是指着不同的方向说:“你看到没,那里以前是座桥”“沿着田埂边那条路就能走到小池塘。”说着说着,泪水顺颊而下,又点点头:“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了,好起来了!”

许淑英告诉记者,有件事在丈夫心里记了一辈子。小时候田里遭灾颗粒无收,过年那天汪明如兄妹几个饿得饥肠辘辘,是邻家张奶奶把仅有的5个馒头送给了他们。“父老乡亲的滴水之恩,他这辈子都忘不了。后来改革开放,他下海经商,扭转了‘穷小子’的命运,他总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家有室有自己的事业。”

许淑英说,这么多年来,她不只一次问丈夫,为什么这么拼,得到的总是那一句――“人生就该荡气回肠走一遭”。

这荡气回肠的生命,定格在了2014年的1229日。

告别仪式上,许淑英泣不成声:“村里年终总结大会没有开、年底村民还没分红、老党员还没去慰问、孤寡老人还没去探望。”这是丈夫临终前最后嘱托的四件事,与病魔苦苦抗争一年,他把工作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成为人们身边的焦裕禄。

然而,对家人,他没留下一句嘱托。

儿媳妇鱼力文知道,爸爸并非无情,而是将对家人的爱深埋在心底。“一次他在床上默默流泪,我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说是想孙女了。”一对双胞胎孙女出生18个月了,可汪明如总是没日没夜地忙村里的事,很少陪她们,“他总说,退休了他要大手牵小手,带她们去湖边散步。爸爸向来言而有信,这次却食言了……”

“人心只一拳,留给百姓的多了,留给自己和家人的自然就会少。”在儿子汪洋心中,父亲是至高无上的精神雕像,“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倾尽一生为民的情怀”是父亲留给他最宝贵的遗产。

自从回到故土,汪明如便再没走出去半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苏雁)

附件3

 

向汪明如学习什么?

一、要学习汪明如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汪明如同志视党的事业如生命,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把“永远听党话、自觉跟党走”作为最重要的人生信条。2004年,他在个人事业上升阶段,坚决听从党组织的号召,放弃百万年薪回村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富民强村政策,用十年时间就把一个后进村改造成了先进村。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汪明如同志,就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放在第一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要学习汪明如同志牢记宗旨、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汪明如同志始终把群众冷暖装在心里、把老百姓的事情扛在肩上。他把“村里的事情等不得,老百姓的事情慢不得”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工作上,被确诊患胃癌后,强忍病痛,忘我工作,即使是接受手术后,很快就回到岗位,直到去世前两天,仍在为村级建设发展殚精竭虑,用一生践行了“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誓言。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汪明如同志,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实现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三、要学习汪明如同志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汪明如同志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他勇于向贫困落后挑战,大胆开拓,锐意创新,抢抓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机遇,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级净资产从负债980万元增长到1.62亿元。同时,他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彻底改变了村庄环境差、人心散的状况,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文明和谐的康庄大道。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汪明如同志,就是要时刻保持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勇挑重担,真抓实干,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市委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新局面。

四、要学习汪明如同志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汪明如同志始终坚持工作事业高标准、个人生活低要求。他认真做事、坦荡做人,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在任何时候都严守党的纪律,不搞特殊化,即使在病重期间,也没有对组织提个人要求,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做到了“无私才能无畏、才能无愧于老百姓”。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汪明如同志,就是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时刻严格对自身的自律与约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深扎根于群众,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