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系部
首页 - 系部快讯 - 行政处室

行政处室

聚焦课堂展风采 交流分享共提升——学院成功举行全市技工院校公开课教学交流活动

发表日期:2024-05-13    来源:项目研发处    浏览:439次

为提高全市技工院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质量,5月9日下午,全市技工院校公开课教学活动在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举行。市人社局职建处汤伟、裴文俊,学院副院长陈叙、许菊红(挂职)参加了此次活动。来自全市10所技工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代表、学院教务处、项目研发处、各教学系的负责人、相关教师共 70 余人参加了教学交流活动。

市级公开课欢迎语照片.jpg

公开课展示活动已经成为教师间业务交流的常态,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能力、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成为加强学院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院教研课改的提升。此次全市技工院校公开课由学院创意服务系吴竞、机电工程系嵇宗源、电气工程系王晨曦和信息工程系杨敏4位教师同时开讲,授课内容主要体现工学结合特点,按照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学院将通过此次公开课教学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助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革。

开设公开课的各位教师分别结合自身课程内容、学情分析和授课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准备授课课件。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注重思政内容的融入,创设互动的教学氛围,展现了授课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特色。


吴竞授课照片.jpg

吴竞听课照片.jpg

吴竞老师讲授《团扇扇面草图设计表达》

吴竞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以苏州团扇扇面设计评价为主线,通过课前发布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中积极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扇面方案的展示及评价;课后督促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完成扇面设计方案的迭代。课程教学设计紧贴工学一体化的课程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嵇宗源授课照片.jpg

嵇宗源听课照片.jpg

嵇宗源老师讲授《零件的颜色识别》

嵇宗源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操。课程以工业视觉颜色识别技术为主线,以企业真实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相关任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均体现了创新性和真实性,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反思和总结使学生明确改进方向,采用互评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王晨曦授课照片.jpg

王晨曦听课照片.jpg

王晨曦老师讲授《CA6140车床主轴电机控制回路的安装》

王晨曦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切入点,课前引入企业工程师的点评,课程按照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以“实施计划”环节作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CA6140车床主轴电机控制电路的安装接线。授课过程中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得主的获奖视频,突出“精益求精,技能报国”的思政特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理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成为教学的一大亮点。

杨敏授课照片.jpg

杨敏听课照片.jpg

杨敏老师讲授《动漫角色场景与衍生品设计》

杨敏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以“儿童立体绘本”真实企业项目为案例,增强学生在动漫产业中的角色感,将动漫教学、设计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各自小组的设计成果以“演讲+实物”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示,把绘本中平面的叙事美感,延展出一个全新的视觉呈现——让书籍呈现舞台般的“立体之美”。绘本的创作内容从传统文化到科学科普,从历史知识到法制宣传,将课程思政与工学一体化育人模式进行有机融合,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公开课结束后,学院各教学系分别组织进行了现场评课交流,参加评课的各校教师们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难点的突破、思政元素的融入、评价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对公开课教学进行了研讨和点评,肯定教学特色,交流优化建议,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了教学技艺与经验的共享。汤伟、裴文俊及学院领导、教师参加了评课交流,对学院公开课教学进行了点评指导。

组合.jpg

领导和各院校教师参加公开课交流活动

市级公开课的开展,不仅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师课堂教学五育融合的能力,更是对学院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真实检验。奋楫笃行,匠心育人。弦歌不辍,步履不止。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项目研发处

                                                                              202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