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2-04-16 来源:苏州技师学院 浏览:3824次
我院“传统工艺大师传承班”特聘指导教师荣登央视《人物》专栏
――国家级工艺美术专家王金山大师接受中央台专访
近日,我院“传统工艺大师传承班”特聘指导教师王金山大师接受中央台专访,荣登央视《人物》专栏。节目以诗意的语言介绍了王金山大师的传奇人生和精湛技艺,以优美的音画场面生动展示了缂丝这一传统中国丝织技艺中的奇葩。
缂丝是一种古老而精致的丝织工艺,因其工艺复杂,材质考究,图案精美,历来为皇家贵胄所青睐,成为古老的奢侈品,而鲜为寻常百姓所见识。自汉魏时传入中国,至两宋发展顶峰,在蚕桑之乡苏州得到了充分发展,明清时期苏淞地区即为全国缂丝最发达地区,名家辈出。
为保护、传承并发展传统苏作工艺,继承顶级工艺大师技艺,也为促进苏州区域文化、经济发展,自2009年9月起,苏州技师学院与传统工艺大师合作,探索推出的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传统工艺大师传承班”特色专业项目。该专业学制5年,采用小班化教学。王金山大师是学院特聘的特色专业指导专家。缂丝班由大师亲自传授技艺,系统学习苏州缂丝工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成为具有缂丝实用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国家级工艺美术专家王金山大师是当代中国缂丝行业的顶尖人物。 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古老丝织技法,并不断创新发展缂丝技术,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他推动了缂丝业的传承、发展,缂丝也成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自幼喜好书画的王金山大师,年轻时进入苏州刺绣生产合作社,偶然走进缂丝业,自此便与这一传统手工艺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从业仅三个月,大师就熟练掌握了缂丝基本技法,3年后,又有幸受教于缂丝大师沈金水门下,逐渐成为该行业中的佼佼者。1963年,仅学了7年缂丝技术,时年仅24岁的王大师,应邀至故宫博物院复制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名作《梅花寒鹊图》,三年苦心孤诣地钻研,他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复制的作品竟达到与原作真假难辨的境界。1977年,又受命缂织大型金地作品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传统缂丝只能缂织楷体、隶体字,经过反复实践研究,他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突破了技术难关,以独创的绞花线技法,传神地缂织出了草体书法的干枯浓淡,整幅作品虚实相应,起落有致,气韵生动,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感。该作品现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里。
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缂丝厂建立,王金山任厂长,让中国缂丝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82年,他又一举突破了缂丝千年来的传统,织造成异色异样的缂丝金地精品《蝴蝶・牡丹・山茶》,创造出了双面三异图案。1984年,又创造出双面全异作品《寿星图》,一面为吴昌硕的篆体“寿”字,一面为任伯年的寿星图,这件独一无二的作品,现为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所藏。
近年来,王大师工作室又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翠羽秋荷图》、《莲塘乳鸭图》等名作,复制作品织造精良、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大师及弟子缂丝技艺的高超水平。
半个多世纪来,王金山将自己的心智、才华、热情与生命理想,都融注于丝丝缕缕的经纬线之中,织就了无数华彩图案,也织就了自己的华彩人生。闲暇时,年逾七旬的大师时常寄情于书画、评弹等传统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将自己一生的阅历、见识、修养、成就,通过绵延不绝的经纬丝线留存于世,代代相传。
苏州传统工艺技术传承项目组